读了庄子《秋水》,终于知道为什么一个人的认知,决定了他的生活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1:19 点击次数:111
一个人的认知,决定了他的生活。
反过来,从一个人生活的样子里,也可以看到他的认知。
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,“知行合一”:
未有知而不行者,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
简单点说,就是我们只能做我们知道的事情,只能过我们能理解的生活,我们不知道的事情,我们没法做,我们不知道的人生,我们没法去过,也不敢去过。
庄子在《秋水》里,就将认知和生活的故事,讲清楚了。
01
用熟悉的方式,去看待熟悉的生活,那我们看到的,可能永远都是熟悉的那些东西。
渐渐的,大概我们也会觉得,人生就是这样了,世界就是这样了。
可是突然有一天,如果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,那我们的人生,可能会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。
庄子在《秋水》里讲的第一个故事,就是一个人突破自己的认知时的震撼和豁然开朗。
秋水时至,百川汇聚到黄河里,使得黄河声势浩大,河面变宽,
两岸和沙洲之间,连牛马都不能分辨。
眼见自己掌管的河流,如此雄浑壮观,河伯可高兴了,觉得天地间最美好的东西,都在这里了。
河伯沿着河流,向东而行,到了北海,向东一看,大海无边无际,根本看不到尽头。
于是,河伯不再洋洋自得,跟大海比起来,黄河的浩瀚,简直微不足道。
见过了大海,他便知道黄河的局限。
见过了天地,他也将知道大海的局限。
河伯慨然而叹,听了那么多道理,又活了那么久,就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,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。
他意识到,要不是这次见到大海,增长了自己的见识,他可能永远都觉得黄河是最大最美的。
那样的话,在修养极高的人眼里,就是一个笑话。
幸好,他见到了大海,见到了不一样的世界。
然而,他以前会那样想,会那样看,也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他是黄河之神,整日见到的都是黄河,还有那些汇聚在黄河里的小流,黄河确实是他所见的最大最美的河流了。
因为他所见到的,没有超过黄河的。
所以,他觉得,黄河最大,最美。
也没有人告诉他,黄河不大,也许他整日听见的,都是恭维和溜须拍马。
这个时候,他怎么能自己否定自己,自己贬低自己呢?他的认知就是这样,而他的所见所闻,不断地强化他固有的认知。
很多年前,人们觉得,地球是方的,那个时候,谁要说地球是一个球,像一个橙子,保准会被当成疯子。
因为,他们不知道万有引力,而他们的生活告诉他们,人在球上,是没法生活的。
很多年前,地球还是宇宙的中心,太阳围绕着地球转,所以会有日出日落。谁要是说是地球围着太阳转,肯定会被人当成傻子。
因为,他们所见到的一切,都在告诉他们,地球是不动的,是太阳在旋转。
在中国古代,人人都留着长发,不爱护头发,就是不孝,因为身体发肤,受诸父母,不可损伤,他们哪里能够想象到,许多年后,留着长发的男人,反而会引来异样的眼光。
其实这就是认知的局限。
我们的认知,要求我们这样去看待事物,要求我们这样去生活,而这样的生活,又会反过来,加强我们这样的认知。
这就是一个循环,就非得有一些新的东西,打破了这种旧的模式,才能有新的改变。
02
河伯在见到大海之后,突破了原有的认知。
一个人的认知,不会无缘无故就发生改变,也就是说,改变不会无缘无故发生。
河伯要是没有见到大海,他依然会觉得黄河就是最大最美的。
所以,认知的突破,是需要改变的,
而改变的发生,则需要人去接受到新的东西,你只有见过大海,才知道大海的大,只有真正见过高山,才知道高山的高,你只有见过另外的生活,才知道生活还有其他的样子。
恰如河伯,若是没有亲自走到大海跟前,见到大海,别人给他说大海,他会信吗?
庄子还讲了一只青蛙的故事。
有一只深井里的青蛙,对东海的使臣鳖说,我真快乐啊,在井边休息、玩耍,脚踩淤泥不过没过脚背,四面一看,小红虫、小蝌蚪、小螃蟹,没有一个像我这样快乐。
更重要的是,我自己就有一口井,那水多么美好啊。
然后,青蛙问东海之鳖,我这里这么美好,你要不要来这里生活?
在青蛙眼里,它所见所闻,不出乎这口井,所以他觉得,井里的一切,就是它的整个世界。
我还记得一个坐井观天的故事,青蛙在井里看天空,觉得天空就只有井口那么大。
一只过路的小鸟,飞累了,落到井沿上休息,青蛙问小鸟,你从哪里来?
小鸟说,我从远方来,飞了好远好远,飞累了,就来休息一下。
青蛙觉得小鸟在吹牛,因为它天天看天,看见的天都只有井口那么大,哪里需要飞那么远。
青蛙为什么会这么想?
因为它一辈子都没出过井口,它一辈子都生活在井里,它的所见所闻,都在告诉它,天就是井口那么大。
这个故事,就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认知的影响。
庄子说:
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
我们的认知,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。
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的,也会反过来促进和改变我们的认知。
03
河伯见了大海,知道自身的局限。
北海若告诉河伯,现在,可以跟你谈论一些更大的道理了。
他说:
天下之水,莫大于海,万川归之。
大海这么大,可北海若完全不敢自满,因为比于整个天地,大海也不过是很微小的一点罢了,就像泰山上的一块小石头,一粒小尘土。
世界上又有那么多人,个人只是人类中的一分子。人类之于天地,是那样的微不足道。
河伯这家伙,一开始觉得黄河很大,后来见到了大海,知道黄河很小,北海若又告诉他,大海比于天地,大海又是那样小。
那么,天地是不是就是最大的了呢?
北海若说:
夫自细视大者不尽,自大视细者不明。
天地之外,另有天地,小大只是相对的。
人世间的贵贱、善恶、美丑,都是相对的。
在这里,庄子有了一段很精辟的辩论:
从道的角度来看,万物没有差别。
但是从万物自身的角度来看,都是自以为贵而彼此相贱。
用世俗之人的眼光来看,那么贵贱又都不是自己能操控的。
按照万物的大小差别来看,顺着大的角度来看而认为是大的,万物就没有不是大的,顺着小的角度来看而认为是小的,万物就没有不是小的,天地不过一厘米,毫末可以如大山。
从万物的用途和功能来考察,从有用的角度来看,万物皆有用,从无用的角度看,万物皆无用。
从人们对事物的取向来看,对他们所感兴趣的采取肯定,万物莫不是肯定的,因为自己不喜欢而去否定,那么万物又都是可以否定的。
所以,这世间的许多标准,其实只是人自身认知的差异所导致的。
一个人的认知,决定了他看事物的眼光。
04
一个人的认知,决定了他的生活。
所以,认知不同的人,对人生的追求,是不同的。
庄子在濮水边钓鱼,楚王派遣了两个使者,来请庄子去做官。
也不知道做的是什么官,反正应该不小,但庄子不管不顾,继续钓鱼,对两使者说:
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,已经死了三千年了,楚王用上好的丝巾将它包起来,放在庙堂里供奉着。
接下来问题就来了,庄子问:
这只乌龟,他是宁愿死了留下骨头供奉于庙堂,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污泥里爬行?
这个题目不难选择,两位使者回答:
它宁愿活着,在污泥里拖着尾巴前进。
庄子说:
你们回去吧,我也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泞中爬行。
在很多人眼里,做官就是光宗耀祖,就是身份尊贵,他们追求世俗的成功,所以对权势孜孜以求。
然而,庄子所求的,不是世俗的成功,不是成为达官贵人,而是自由自在地活着。
他想这么活,别人却不一定能够理解。
比如庄子的朋友惠子,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,庄子前去看他。
有人挑拨离间说,庄子这次来,是要抢你的饭碗。
在别人看来,毕竟是宰相之位,位高权重,谁不想要?
惠子也害怕了,觉得庄子可能真是来抢饭碗的,他搜寻庄子,三天三夜。
庄子前去见他,讲了一个故事:
南方有一种叫鹓鶵的鸟,你知道吗?这种鸟从南海飞往北海,途中飞梧桐不息,非练实不吃,非醴泉不饮。
可是有一只叫鸱的小鸟,得到了一块腐鼠之肉,鹓鶵从它头上飞过,鸱就仰起头,警惕地看着鹓鶵,唯恐鹓鶵下来跟自己抢,大声怒斥:“吓”。
其实,庄子就是告诉惠子,我们的追求不一样,你看重的两国宰相之位,在我眼里一文不值,我连看都懒得看。
他不要权贵,不要做官,他只想顺应本性地活着。
05
然而,人生在世,要突破自己的认知,是很艰难的。
因为我们会由于固有的认知,去排斥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新的东西。
有些新的观念出现,我们第一反应,是不信。
后来,就算事实证明,那些新的观念是好的,我们也会因为恐惧,不敢去走出原有的生活方式。
甚至,就算鼓起勇气走出去了,你可能会发现,还没有原来的生活方式让你舒服。
最可悲的是,你明明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,可你却发现自己,永远也到不了那样的天地,永远也过不了那样的生活。
所以很多时候,改变是一件危险的事情。
就像庄子笔下的那只青蛙,它在井里,本来生活得很开心,可是突然有一天,东海之鳖告诉它,和大海比起来,井里的天地,是多么渺小。
青蛙听了,怅然若失。
从此,当它在井里准备开开心心地玩耍的时候,可能都会想到大海,于是,开心戛然而止。
可是,终其一生,它都走不出深井,到不了大海啊。
庄子讲,人要顺应自然,要安时处顺,要无为。
他讲,天地大道,讲得精深高妙。
可是庄子讲的那些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啊。
有个叫公孙龙的人,博学多才,善于辩论,听了庄子的话,困惑不解,怅然若失,感觉连说话都不会了。
他问,这是为什么?
魏牟给他讲了青蛙和东海之鳖的故事。
诚然,突破了认知界限,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,会看到不一样的人生,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突破自己,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。
黑塞说:
鸟要挣脱出壳,蛋就是全世界。
但是,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去打破这颗保护着自己的蛋呢?
所以很多时候,不必非要去过什么样的生活,去过适合自己的生活就好,管它是诗和远方的自由,还是柴米油盐的苟且,只要适合你,让你觉得舒服和开心,就是好的。
06
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去活?
那个曾自以为是的河伯虚心地问北海若:
“然则我何为乎,何不为乎?吾辞受趣舍,吾终奈何?”
什么可以做?什么不可以做?
辞受趣舍,如何是好?
北海若告诉河伯,从道的角度来看,没有贵贱,没有多少。万物一直都在变化之中,遵道而行,无须刻意去做什么。
那么,人为何还要遵道而行?
北海若说:
“知道者必达于理,达于理者必明于权,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。
又说:
天在内,人在外,德在乎天。知天人之行,本乎天,位乎得,蹢躅而屈伸,反要而语极。
就是说,天性存乎内心,人为显乎身外,道德本于自然,懂得自然和人类的规律,就能逍遥地活着。
可是,什么是天性自然?什么是认为造作?
牛马长着四只脚,自由奔腾于大地,这就是天性自然。
给马套上笼头,给牛鼻穿上缰绳,这就是认为。
庄子说:
无以人灭天,无以故灭命,无以得殉名。谨守而勿失,是谓反其真。
不要用人为的东西来损害天性,不要用固有的东西来束缚自己,不要为追求名利而不珍惜生命。
所以,怎样的生活是好?
适合你的,就是好。
不适合你的,再好也不好。
而适合,即为贴近本性。
07
孔子曾游学到卫国的匡这个地方,卫国人讲他层层包围。
但孔子面不改色,依旧弦歌不辍。
子路很不理解,都被围困在这里了,还有什么可乐的?
孔子解释说:
我努力避免穷困,但还是不可避免,这就是命。
我努力追求通达,却求而不得,这就是时运不济。
你就安心待着吧,命运自有其定数。
不一会儿,他们就被告知,还以为是阳虎,所以才围了他。
人生,自有定数。
所以很多事情,不必强求。
不强求,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做了该做的,剩下的顺应自然。
心理学家荣格说:
“人们会想尽办法,各种荒谬的办法,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。但只有直面灵魂的人,才会觉醒。”
希望我们都有勇气直面自己的灵魂,并有力量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,不断突破人生的限制,觉醒人生的智慧。
文|不有趣灵魂